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B.“生态城市”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与传统城市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C.“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D.“生态城市”不仅能使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f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实现人自然的和谐。B.只有等生态城市建成之后,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C.作为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的人自然地和谐的实现,标志生态城市的建成。D.人自然的和谐的实现,靠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必须达到一定水平。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生态城市中,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B.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更重视采用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C.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生态城市特别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要求生态建筑和城市景观建成之后必须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诗集传序(节选)
【宋】朱熹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