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地拿自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己和同学做比较,一旦发现他人比自己更为优秀,表现比自己好时,焦虑情绪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文化的冲击在二语学习中随时会接触到,学生担心在目的语的文化渗透中失去自身固有的内在文化支撑,从而失去自我,失去个性等因素。焦虑就其作用而言可分为两大类:有益焦虑(促进型)和有害焦虑(妨碍型)。前者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挑战新的学习任务,努力可服焦虑感觉,而后者导致学生用逃避学习任务的方式来回避焦虑的根源。
2抑制(i
hibitio
)
抑制是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采取防范手段保护自我而表现出的一种程度较深的焦虑。(Ellis1994:518)与抑制有关的防范心态会阻止学生二语学习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必要的冒险,最终妨碍语言的发展。语言学习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在错误中不断总结、改进和更正,是二语习得的必然的过程。儿童犯错一般不会感到难为情,而情感气质已成型的成人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此心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尤其有害。抑制源于焦虑,但程度比焦虑更强。二语学习者不敢用新学语言进行冒险的这种下意识行为,会促使其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的信息。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学习者习惯借用本族语规则作为临时过渡手段,逐词翻译,采用中文逻辑框架加上英语词汇的语法混搭模式,形成一种具有个人特色的僵化的中介语。
3自尊(selfrespect)
这种情感源自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表现了个人的自信程度。我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通过内心体验,评判自我价值,从而产生自信。个体因自身的价值,在群体中获得地位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的体验,即为自尊。自尊可能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整体型(个人总体自信度)、情景型(具体情景下的自信度)和任务型(针对具体任务产生的自信度)。所有这三种自尊与口语表达能力成正相关,在语言学习中自尊心越强,表达能力越强,学习积极性也越高。所以,在增强自信心的氛围中学习能促进认知能力的发挥。
4动机(motivatio
)
动机通常指学生为了满足某学习愿望所做出的努力。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由考试需求、求职需要、希望得到奖赏、获得他人认可和避免惩戒的愿望等外在刺激下形成。内在动机源自学生有与目的语文化群体融合的愿望,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学习如由内在动机驱使,则学习本身就是奖赏。有些学生学得越多,成绩愈好,学习动机愈强,课堂表现就愈积极。若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开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