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仍然建议进行足够深度的按压(至少5cm),但新的证据表明按压深度可能有一个上限(大于6cm)。这基于一项很小的研究,该研究提示按压深度过大会导致损伤,但不会危及生命。实际上如果不借助心肺复苏反馈装置,可能很难准确判断按压深度,而大多数心肺复苏反馈装置的监控表明,实际按压往往过浅而不是过深。
5、“施救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新表述
胸廓充分回弹是指在按压放松时,胸骨回到其自然位或中立位。胸廓充分回弹能够增加胸腔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肌血流,从而提高复苏存活率。如果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会妨碍胸廓充分回弹。2015指南进一步强调了胸廓充分回弹的重要性,增加了“施救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这一新表述。这并不意味着在按压间隙手掌必须离开胸壁,只要不附加压力即可。
6、监测“按压分数”以减少按压中断
2010和2015两版指南都强调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目的是增加单位时间内总的按压次数。2015指南新增加了“按压分数(ChestCompressio
Fractio
,CCF)”以量化判断按压中断。CCF是指胸外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所占的比例,其最佳数值尚不确定。2015指南建议CCF数值越高越好,目标比例不低于60。
7、2015指南高质量CPR要素!!
2015指南高质量CPR要素包括: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②按压深度至少达到5cm,不超过6cm,并建
议使用反馈装置;③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部;④尽可
能减少按压中断,两次按压中断时间应小于10秒;⑤给予患者足够的通气(30次按压后2
次人工呼吸,每次通气持续1秒钟,每次须使胸部隆起);避免过度通气(即呼吸次数太多,或呼吸用力过度)。
8、关于婴儿和儿童的BLS顺序更改
2015指南婴儿和儿童的BLS顺序的更改与成人相同,即由“检查反应→检查呼吸→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检查脉搏→CPR”更改为“检查反应→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CPR”。CPR的顺序仍为“按压→气道→通气”,这与2010年完全相同,没有新证据显示要作出更改。
1名施救者时按压通气比为302,2名以上施救者时按压通气比为152。按压深度也未进行更改,依然强调足够深度的按压,儿童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或大约5cm,婴儿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或大约4cm。
f2015指南对婴儿和儿童胸外按压速率作出与成人相同的更改,即至少100次分,不超过120次分,作出这一更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培训和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