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析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
作者:苏彤彤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客家围屋的历史来源和多种类型,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浅析了其建筑特点。外部建筑起承重和防御的功能,主要介绍了外墙和角楼的建筑特点。内部建筑主要体现文化性,以祠堂文化为例;同时以窗的设计、马头墙和楼梯出挑为例,阐述客家建筑艺术性背后的科学性。最后,文章阐述客家围屋的一些建筑模式和基本思路,以及对于现代小区的规划仍然具有参考借鉴的意义。关键词:外墙;角楼;祠堂文化;马头墙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30118031前言围屋,顾名思义就是围起来的房屋,而与其有着相似建筑样式四合院相比,同为传统住宅结构样式,客家围屋除了作为住宅,更是兼具了防御功能,同时也处处体现着浓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客家人来自北方,主体成分是中原衣冠士族,多属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的中原旧地1,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一路南下,定居在江西,福建,广州等地;所以这些地方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有着因地制宜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围屋有着各自的特点来适应当地的环境,彰显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也有着不同的别称:福建多叫土楼,因为其外墙多由土夯砌而成;广东碉楼则得名于其高宽比较大,略显高瘦,有点像碉堡;其他例如四角楼,围龙楼,五凤楼等也都和其名称一样各具特色。当然这些只是在具体的建筑形式和外形风格上略显不同,本质上都属于客家围屋。下面我将主要从外部建筑和内部建筑来分别阐述其不同的特点。2外部建筑特点外部建筑主要包括外墙和角楼,共同承担起承重和防御的功能。21外墙及其防御部件客家围屋,“围”的第一个目的便是防止原住民的入侵。在聚居的地方,客家人与原住民就有限的资源和文化的不融合会引发一定的争端,导致客家人只能隐居在较为隐蔽的山地、丘陵等地。为了保障本族人的繁衍,客家围屋首先就要能够抵挡原住民、当地的土匪、野兽的袭击,所以需要极强的防御能力,外墙就需要修得足够高和厚:一般高度为为2到3层,厚度均在05米以上,有的甚至厚达两米;而最上层主要作为望台,一方面便于防御者发现敌情,另一方面居高临下,占据“高地”使得其具有易守难攻的防御优势,敌人很难在底下攻击到上面的人,而里面的人通过外墙上的门窗,枪眼等建筑部件进行防御,如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