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文化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其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做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迟不容缓,笔者认为,做好保护工作又以下一些做法:一、活化石保护方式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采用这一方式,活化石保护方式是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这一方式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容易做到,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却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专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采录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这无疑是现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大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将阿炳的二胡保护起来是容易的,将录制阿炳音乐用的留声机保存完整也不难,但要将阿炳的《二泉映月》永久保存在当时录制的原始器具里,并能播放,则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分离保护,物质的文物用物质的保护方式,非物质的元素用另一方式保存,《二泉映月》有无尽的演绎表达,但古化石的保护方式只将当时阿炳的演奏做独特的保护,使其永不失真失传。这里我们遇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个问题:传承与再演
f绎的东西可不可以也称之为活化石保护方式?一些地方艺术家演奏地方古乐,表演古传舞蹈,如果一种艺术表现没有非常严格的师承关系,又没有准确的可考文献,只依据民间传说来认定它的文化价值,这是不可靠的,日本的狂言艺术几可被视同活化石的保护方式,从德川幕府时代开始,他们就是家族传承的方式,一成不变地表演几百年前的原始文本,这种方式不可能像录音录像那样精准地再现当时的艺术形式,但它传承的历史脉络清晰,传承规则严明,所以它较多地保存了它的原始风味与信息,通过狂言传人的表演仍能感受这一戏剧久远的古意。中国一些地方动辄声称自己地方的民间艺术是活化石文化形态,或晋京演出满舞台的花枝招展或申报文化遗产用厚重的论证说明,多是为申报而申报,既无文化内涵又无严格的传承规则,其历史纪录与沿革也是模糊不清,谈何“活化石”价值?活化石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
二、博物馆保护方式文化遗产更多的应该在博物馆中实现其文化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