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光绪皇帝的老爸、醇亲王奕。主流观点认为,他为迎合慈禧,不惜拿海军军费建设颐和园,令北洋舰队成为“房奴”。
这一指控的来源,在于《翁同日记》(光绪十二年十月)。庆亲王与醇亲王见面,“深谈时局”,醇亲王请庆亲王转告翁同等,在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的问题上,要“谅其苦衷”,他的目的就是“以昆明湖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
f严肃的史学论证认为,此“勃海”并非北洋舰队活跃的“渤海”,而与下句中的“滦阳”一样,指代的是一处塞上行宫“白海”,其意思也就是让慈禧就近在京郊修园林,而不是如同祖宗们那样跑到更为遥远的塞上去建行宫。
更为关键的是,为北洋舰队预留的经费,是根据收支平衡的基础所做的国家预算,众目睽睽之下,根本没有截留的余地。为修颐和园而筹集的260万两白银,虽然名为“海军军费”,却并非来自财政拨款,而是各省督抚们的私人“报效”。醇亲王同时监管颐和园工程和海军建设,就将这笔款子以北洋的名义存入天津的外资银行生息。取名“海军军费”,为的是减少舆论对中央的可能压力,却没想到效果适得其反。而这些舆论的源头,来自康梁师徒流亡之后的政治抹黑,如同他们以武则天的小说形象为蓝本虚构慈禧的私生活一样。梁启超晚年自承当年文字均为政治宣传所用,不可作为信史。
光绪皇帝的老师、主掌大清国钱袋子(户部尚书)的翁同,更是令慈禧背上大黑锅的“黑手”。作为后世主流史家眼中的大忠臣,翁同实际上绝非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在修建颐和园及为太后祝寿的策划中,翁老师都是积极的倡言者及推动者,目的与醇亲王一样:尽早结束太后与皇帝之间的“传、帮、带”,让老佛爷早日退居二线。关东铁路乃至北洋舰队的建设,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种微妙的“讲政治”。
这之外,翁同与李鸿章的个人恩怨也起到了重要影响。翁的兄长翁同书曾为安徽巡抚,太平天国动乱时弃城逃跑,曾国藩允许其戴罪立功,其内部却又发生兵变,导致城池再度失守。在曾国藩的严厉弹劾下,翁同书被判“斩监候”。翁父此时担任同治皇帝师傅,情急而亡。而曾国藩的弹劾奏折就是李鸿章的手笔。翁家因此与曾李结怨甚深。
甲午战前十多年,日本侵略琉球和台湾,李鸿章就向中央发出了警报,应将日本作为中国国防的主要假想敌。但翁同为了政争的需要,死死捂着钱袋子。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这导致北洋海军多年未进行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