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沃之争
(1)西沃之争的背景。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正统论”学说。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践上,“正统论”行政学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但进入到40年代以后,在一群被视为“异端”的年轻学者的交相批评下,“正统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公共行政将何去何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与他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所有这些争论中,德怀特沃尔多与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
)这两位“横跨20世纪后半叶美国公共行政学的巨人”之间的争论theSimo
Waldodebate,以下简称“西沃之争”)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西沃之争”被公认为是百年公共行政学说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富于启发意义的争论,并基本上确定了20世纪中叶以来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1(2)西沃之争的主要内容。表面上看,西沃之争是由沃尔多论文中的一个脚注引起的。沃尔多在1952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的论文。在该文的一个脚注里,沃尔多说,虽然西蒙对公共行政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却阻碍了他对公共行政学的更大贡献。虽然沃尔多赞扬了西蒙对公共行政学所作的贡献,但西蒙认为沃尔多不是在表扬他而是在责备他,因为沃尔多并没有运用严格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推理方式得出这一结论。相反,其结论是建立在“政治理论家”们所惯常采用的“那种散漫的、文学性的、隐喻式的方式”上。2沃尔多就西蒙的批评做了回应。他声称,政治理论家们并不反对“作为思想、调研技巧或行动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更强调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并不享有发现真理的独占权。3西沃之争显然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一次因脚注引发的偶然争论,他们所争论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上述两篇文章的范围,诚如哈蒙所说,“1952年的争论不过是《行政国家》与《行政行为》之争论的一个脚注”,它涉及两种哲学倾向和思维方式的争论以及两种不同的公共行政研究路径之间的争论。西沃之争的第一个内容是:学科层面上的争论,即“公共行政是否是一门科学”。西蒙主张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寻行政组织中的成员行为,进而发展一门真正的“行政科学”。在西蒙看来,“科学只对与验证有关的语句感兴趣。因此,科学关心的是语句含义的事实层面,而不是伦理层面”,通过将事实与价值加以分离并将事实命题界定为可验证的命题,西蒙得出了他关于“什么是行政科学”的答案:和任何科学一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