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A)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老子和道家学派;孔子及其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贡献;百家争鸣(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著作、思想主张);《诗经》和屈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的散文;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帛画、青铜器、音乐等);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名医扁鹊和中医四诊法。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理解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老子、孔子等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后代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先进地位。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艺术史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3.要求培养学生的水平①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根源的分析,培养学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社会存有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水平。②通过对百家争鸣这个重要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水平。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实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观点。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条件。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文字资料,战国艺术品的照片或模型,编钟的音像资料。学生:请学生课前收集了解诸子百家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设计本节内容集中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具有专题史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在这个剧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所以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旧知识的联系以及本节内容的内在联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协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文化现象的本质。本节内容头绪较多,知识较为繁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手段、方法,以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如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就,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每个重要思想家从姓名、学派、著作、观点及评价等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说明】第一课时: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实行教学,通过设置富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实行分析,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及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