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使阅读教学更高效
目前一些阅读教学课堂充满了“动感活力”:课堂上书声琅琅,讨论声此起彼伏,小品、课本剧、表演唱轮番上场……细观这生动的课堂会感觉到学生的“动”只注重形式: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学生思考的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就举手发言,但说的都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课堂上“动”有余而“静”不足,课堂应该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把多一些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眼下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些,注重“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感悟更是有限的,让所有学生有机会感悟更是困难的。怎样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动笔读书呢?怎样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而,我们的阅读课堂,应该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才能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智慧共享、心灵互动中迸射创新的火花,绽放生命的灵性。“批注式阅读”是实现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自能思考,自主表达,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上一些简明的符号和简洁的语言在原文的字里行间和四周的空白处作上批注,或提出问题,或写下自己的感想,以引起阅读的专注,促进阅读的深入。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中思,在思中悟,悟中再读,做到鲁迅所说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符合汉语言文字重感悟的特点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等理念。
如何有效开展“批注式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f一、找准“生长点”,点石成金在批注式阅读的初学阶段,要教给学生方法,寻找批注的切入点。帮助学生
找准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学生的笔就会“力透纸背、点石成金”。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一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