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
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用心爱心专心
1
f3.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