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外部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高校扩招对于大学生而言意味着择业中竞争将会愈演愈烈。此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最先感受到变化和冲击。面对这种变化和冲击,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混乱、空虚、压抑和无所适从。(2)学校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向来只注重获得高学分和奖学金,而对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漠不关心。相反,校风不佳、学风不正及单调的校园文化生活,就会出现空虚、失望、郁闷等不良心理。(3)家庭因素
f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首先需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与别人融洽相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上易产生自卑,信心不足。而家庭关系不良或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大学生易产生自卑、嫉妒、逆反等心理。
2内部因素(1)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大学生加大了就业的心理压力。由于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脱节,择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又由于大学生都属初次就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2)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冷门专业的烦恼、热门专业的烦恼、艰苦专业的烦恼、学非所爱的烦恼。冷门专业面临社会需求量较小的烦恼;热门专业面临专业对口程度、专业发展方向的烦恼;艰苦专业面临工作地点和环境艰苦的烦恼;学非所爱面临长期闹专业情绪的烦恼。(3)大学生的性格因素如果大学毕业生缺乏自觉性和独立性,择业时易产生急躁情绪或自卑心理。如果缺乏坚毅性,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敢参与竞争;如果缺乏果断性,往往优柔寡断或冒失武断;如果缺乏自制力,则不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五、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探讨
f1学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1)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2)进行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