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则被视为父夫权制度下的附属物,在家庭中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依赖、俗气、充满烦恼和无奈。这些人物大都生活在乱世,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她们视婚姻为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对男性抱有极强的依赖。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体追求的具体表现是在家庭社会中她们渴望被理解、爱护和尊重,而不是被忽视、被冷漠和被遗弃。但是为了这看似小小的愿望她们却付出了自由一生的代价。虽然张爱玲并没有为女性生存找到很好的出路,但这种勇敢面对现实的清醒态度和深刻体验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只有面对现实,改变现实才有希望。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勾勒出女性在现实中自身承袭的封建旧思想文化,揭示了女性解放必然要走过更漫长更艰难的道路这一现实。概括起来说,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是一种富有传统韵味的、具有儒家文化气息的女性主体意识。在男权文化中,它虽然不是理想的女性主体论述,却建构于现实的基础上,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从而避免了女性主体的虚假和空洞论述。这种矛盾化的女性主体书写是张爱玲为中国现代文学女性话语开拓的一个空间。
结
语
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命运都是悲凉的,她对人生的思考既没有停留在现实的层面,也没有轻易地否定什么,而是从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深处揭示普通女性在现实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她描写女性的人生是迷茫与无奈的、苍凉的,张爱玲笔下这五类怨妇身上寄寓了她的同情与怜悯之情。张爱玲这类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在于其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了几类较为经典的怨妇形象;而其艺术审美价值则在于,它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认知社会历史的参照物和文化反思的切入点。张爱玲小说中的怨妇形象犹如一副警心
10
f醒脑的清醒剂、一部形象生动的教科书,她们能帮助读者进一步认清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张爱玲要写的是芸芸众生中最为广大的负荷者,她通过描写这些平常的事情来刻画广大女性的命运的悲凉,这些女人她们无法冲出封建思想的束缚,有的甚至自甘堕落,在她们内心男人是她们获得救助的最佳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女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独立意识,只能够依附于男人们生活。生活中的不如意,让她们连最基本的欲望也得不到满足,慢慢地她们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变得疯狂起来。比如说上面我们提到的曼璐,为了维护自己的心里最后的爱情理想,为了维护自己的没有爱情只有利益的婚姻,她连同自己无赖的丈夫设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