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产积极性,而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市场化方向的体制改革,为乡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和市场条件,这些条件的改善,曾使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城乡发展差距也曾一度缩小。但其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减弱,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事实上采取了“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乡分割体制得以延续。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依然存在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其次,在城乡交换关系上仍然存在的价格“剪刀差”阻碍了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第三,国家城市偏向的收入分配体制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负担沉重。第四金融体制对农村吸多贷少造成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第五,不合理的土地流转使农民遭受重大损失。上述各种分割体制长期累积使得城乡二元体制固化成为制约农民向城镇转移,从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障碍。(三)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问题在于,形成了城乡失衡的要素配置机制,造成了城乡发展环境的二元分化,城乡经济主体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便利程度和成本差距明显,经济二元结构与社会二元结构相互交织,这使得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非但未能如传统理论所描述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弱化,反而日益加深。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城市范围内的基尼系数约为038,中国农村范围内的基尼系数约为034,但将城市和农村一起进行衡量时,基尼系数可高达045,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战略问题。基于此,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更加不能回避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五大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大统筹”中的首位,并于2007年6月设立成都市和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新形势下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统
f筹城乡发展转变过去将城市、农村分开考虑的观点,把城市融入到区域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强调城乡间的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衡化。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上述深刻的制度背景,在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际上是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加快建立城乡机会平等和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推进市场机制在城乡有效作用,奠定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二元结构向一元转换的体制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