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析与“成都实践”
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阎星高洁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然而,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给文明带来动力的同时,也给全球带来诸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即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特殊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路径,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深刻的制度背景,已演化为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适宜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成为了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家于2007年6月设立成都市和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的即在于通过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以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析(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化道路选择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域之间或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普遍表现为现代城市部门与传统乡村农业部门的对立与互动。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看,城乡二元结构是各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渡形态,伴随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进程,而在此进程中,基于对城乡二元结构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了有所差异的城市化道路。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首次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该模型认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现代部门的优先发展以及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也就是说,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转移,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这一模型所描述的正是发达国家所普遍经历的以“工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实践来看,由于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使得发达国家有更多的时间逐渐建立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应对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可能导致的不
f平稳固化和极化效应等问题,其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普遍是通过漫长曲折的自我演进,在市场作用下实现的。与发达国家不同,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早已不存在早期现代化的一些有利条件,他们大都面临着经济起飞和加速工业化的历史使命,经历着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没有摆脱劳动过剩的特征之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