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不仅对促进人的思维能力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确立了德育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而且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心理教育各个方面的价值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标杆和价值取向。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渗透民主、敬业教育。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行为及其方式,他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风尚的表征,是做人的根本。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工作态度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上数学课时,教师语言亲切,循循善诱,创建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和友善;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就会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利用数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
f
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在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