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
一、蜈蚣的简况1、蜈蚣的主要药用价值蜈蚣性湿,昧辛而咸,有毒,入县干经。成品微腥,并有特别刺鼻臭气。其功能祛风(熄风)、镇痉(定惊)、杀虫、解毒(攻毒)、散结、清肿。蜈蚣主治疮疡肿毒、恶血积聚、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口噤、瘰疬、痔漏、白秃、风癣,还可治疗癞皮病、破伤风、百日咳、关节炎、慢性溃疡、多发性疖肿、急性乳腺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等,并可解虫毒、蛇毒,治汤伤、堕胎。随着医疗卫生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蜈蚣正被实验研究应用于肿瘤症方面的治疗。各地医疗和临床应用的实践证明,蜈蚣的药用价
f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也愈益引起国内外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在众多中医学著作中均有蜈蚣入药治病的记载。
2、蜈蚣药用的历史简况(1)蜈蚣名称的由来
在我国的古籍中,有关蜈蚣的记载并不少见。早在周代已经开始编著的《尔雅》里,就有“蒺藜”、“即蛆”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关于蜈蚣的同物异名的文字记载。至周代春秋中叶,在《庄子》里又有“即蛆”、“甘带”的记载。这也是关于蜈蚣的同物异名的记载。
蜈蚣,这个迄今通用的动物名称,最早出现在北魏的《广雅》里,该书指出:“即蛆吴公也”。后来“吴公”的字形为表明其属于虫类的缘故,便加上“虫”字偏旁。“吴公”名称的由来,可以引用《名知别录》中关于“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的记载作为依据,推测它是由于蜈蚣产于大吴川谷而得名。《埤雅广要》里有蜈蚣“今谷谓之百足”的记载。“百足”作为药用蜈蚣的别名,经常用于今日的中药汤剂中。拉丁文中的“百足”是泛指地蜈蚣、蜈蚣、石蜈蚣和蚰蜒(即钱串)4大类群的统称,而药用的“百足”,只是特指已入中药方剂的蜈蚣属的若干大型种类。(2)药用蜈蚣的传统产地
f《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国药典,共包括365味动、植物中药。蜈蚣药是其中之一。可见蜈蚣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南梁时代的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作过整理和增广,并把药用蜈蚣的产地和性状作了较精确的记载:“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于腐烂积草处。”
李时珍曾经赞赏《蜀本草》是一部精辟的著作,并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引用了其中一段很有价值的话:“蜀图曰:(蜈蚣)生山南川谷及出襄、邓、邓随、唐等州土石间。上述的“山南”系沿袭唐代建制的“山南道”地区,包括今日湖北省境内长江以北、汉水以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