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哪怕有10家、100家、1000家,也没有办法代表「许多企业」你只能代表你所看到的那些对象。
再进一步思考:一个人,他所观察到的事物,一定是有某种共性的。比如:我做互联网出身,又长期待在珠三角,那我观察到的企业,多半是以珠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公司居多。这能够代表整个中国的企业吗?显然也不行。
这就叫做「选择观察效应」: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所认知的事物,绝大程度上,是由他所观察到的样本决定的。而他具体能观察到哪些样本,本身又会经过有意或无意的筛选,往往有所偏向,并不全面。
正确的论证方式是什么呢?从数据入手。
f例如:某某数据来源显示,2016年,全国制造业的平均净利率为多少,平均雇佣的员工数量为多少,人均工资为多少。如果提高税负,需要增加多少成本,这些成本会使利润率降低到多少,会有百分之多少的公司亏损……
这才是合理、有说服力的论证方式。因为它通过「数据」,把制造业里不同公司之间的差距「抹平」了,反映出了总体的趋势。
针对趋势,我们再去进一步思考、假设,或者细分、剖析,都可以。
再举一个例子:有钱人一定不会性侵,因为他要什么有什么。
这个论点显然是不对的。我们非常轻松能举出一堆反例。这些反例也的确能有效驳斥这个论点。
但如果稍微修改一下,变成这样:
有钱人不太可能性侵,因为他要什么有什么。如果发生了性侵丑闻,很有可能是被对手设局媒体假新闻当事人故意讹诈炒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列举大量的反例,能驳斥这个观点吗?不能。
为什么呢?因为它强调的是「可能性」。举出再多反例,你也没办法去论证「可能性」这些独立的事件,加起来,都有可能是「特殊情况」,而不是普遍情况。
f更有效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原来的论证是「因为他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不太可能性侵」,也就是说,他默认了「因为得不到,所以才会去性侵」合理的反驳方式,应该是从这一点入手,去攻击这个论证的根基。
举个例子:名人、有钱人性侵、性骚扰,并不是单纯出于对性的需求,而是因为权力。他们想证明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就像纸牌屋里面那句经典台词:Everythi
gi
theworldisaboutsexexceptsexSexisaboutpower。
这个观点对不对?是不是无可指摘?当然未必。但这个方向,才是有效的反驳思路。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只是文字游戏,不过是口舌之争而已,研究这些有什么意义?
但实际上,逻辑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问题。或者说,语言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