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同”与“异”,进行文学、文化“寻根”工作,探讨文学规律,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但也存在主观臆断性问题的问题。
8、接受研究: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延伸,是研究某民族的文学作品被外民族读者理解、接受情况的研究类型,以康斯坦茨学派开创的接受理论为基础,采用逻辑分析、审美批评、考据统计、心理研究等方法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接受研究帮助人们在新的视野中认识民族审美观念、文化文学传统及其发展变化,认识接受者的文学个性。
9、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理论话语互释文学现象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以中国古代的阐释学为基础。在1976年由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最先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中提出,以跨文化、有效性、双向性、开放性为原则,包括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发、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阐发、用其他学科的理论阐发文学现象三个方面,有助于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民族文学之间的互补。
1
f10、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阐发研究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11、文类学:文类学也叫文体学、体裁学,属于文学范畴内的比较研究。它指对各民族文学的分类标准、各种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演变及其手法、特征风格以及缺类等现象的比较研究,探讨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各种文类超越国界、语言界线的流传、影响、变异等。
12、主题学:主题学是十九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题学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处理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题材、情境、母题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和演变和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学中的各种表现形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规律和特点的情况的研究,属于文学范畴内的比较研究。它主要包括了题材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五个方面的内容。
13、情境:“情境”有时是作品情节中的一部分,有时是整个情节的浓缩,指特定时刻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在这种境遇之中蕴含着一定的戏剧性冲突因素和审美规律。包括三个因素:第一,特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第二,特定的情况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14、母题:母题是文学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