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当学生纷纷举手汇报了自己已知的关于分数的知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去体验、交流与思考,“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从体验中建立“平均分”,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建立概念。
2、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一定要有
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提供学生学习材料,设计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强化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例如,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平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
f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在归纳分数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在感知多个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不论把什么东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东西看做一个整体,那就是单位“1”。表示分的份数不确定,从而创造了用“若干份”这个词来表示不确定的份数,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数不确定,于是又创造出用“一份或几份”来表示取的份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学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水到渠成地创造出了概念,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足之处:
1、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练习的时间不少,但动手的时间不多。2、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与促进独立思维能力产生矛盾。在小组合作时,为了避免一些思维敏捷的同学,一下就说出答案而造成后进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跟着别人的答案走的现象,在教学中,我应当先留余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一下,再进行小组交流,以免造成“人云亦云”的结果。但是这堂课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使得每个学生少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