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有关侗族基本文化知识的调查这里,我们向调查对象提出了对侗族的标志、侗歌及侗话的掌握情况等问题,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不论是青少年组还是中老年组对于这些常识性的侗族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都非常薄弱,绝
f大多数不知道侗族的标志,也不知道侗族民歌是哪一首(很多人此题都是空着的);如今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绝大多数群众也没有掌握本族语言。看来,对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非常必要,保护的意义也就突显出来。
(三)对侗族文化的保护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我们总结了民众对侗族文化保护现状的一些反馈,比较直观地了解了民众的感受。当然,我们设计的题目不外乎如‘您觉得玉屏经常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吗?比如棋艺、武术、划龙船、舞龙灯等等’。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中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表示很少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看到一些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可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注重程度欠缺,宣传力度也不够,这对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非常不利。在有关侗族文化传承的最大障碍、主力军的调查中,43的中老年人和76的年轻人都认为政府的保护措施不足;由于人们的思想转变,缺乏保护意识也成为了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障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机构及群众都被视为保护侗族文化的主力军,表现了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一种态度。二、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现状的成因除了在关于文化传承最大障碍的调查中发现的两大原因之外,我们还通过观察和阅读文献资料,总结出一些原因。(一)历史和地理原因。侗族人口自古以来呈现分散的分布特点,造成了侗族文化难以形成体系。
f(二)政治原因。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长期实行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不敢申报自己的少数民族成分。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积极向政府申报自己少数民族成分的群众,他们的汉化程度较高,民族特征不够明显,后来民族工作受到“左”的错误干扰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的影响,这种情况一直影响到了后来的民族工作;直到1982年12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玉屏县恢复侗族民族成分63000人,后又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三)现实原因。侗族文化保护的已有成就得不到保护和延续的事实使得有心要保护的个人和组织感到失望和无力,无法与其他保护平台和组织取得很好的联系导致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和作用。
三、保护侗族文化的意义(一)侗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补充,组成优秀的中华文化,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