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1、现实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
历
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
又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之中
西方国家称之为“30年代大萧条”。资本主义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既要能够承认
危机和失业,又不要承认其根源
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既要论
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又不要空泛议论。“凯恩斯经济学
’
能够很好地得到发展,恰恰是因为它是符合资
本主义观念的学说。
“一战”期间,统治阶级也希望有一种新经济学,以“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来维护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经济学恰巧也是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
愿望的新经济学。
12、理论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以前,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
“新古典学派”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
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
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斯经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
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预学、马尔,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霍布森的过度储蓄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2、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2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211、总需求一总供给法可以用解方程的方式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YCI
消费函数:」I
f投资函数:110解联立方程组,就得到了均衡国民收入:
f可见,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即总需求函数,
就可以得到均衡国民
收入
还可以用作图形式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如图
21所示
c
纬
I
I
°
i
图21总需求一总供给法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总需求。从原点出发有一条
45°线,这条直线上
的任何一点到两轴的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与总需求相等。总需求曲线AD与45°线在E
点相交,E点对应的收入水平为Y0。由于E点表示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因而Yo就是均
衡国民收入。
如果投资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总需求曲线会平行向上移动,则总需求曲线与45°
线的交点就会向右边移动,因而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相反,如果投资减少,则均衡国民
收入也会减少。如果自发消费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则总需求曲线也会平行向上移动,
这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相反,如果自发消费减少,则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减少。
212、投资一储蓄法
还可以用投资等于储蓄的方法来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