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不明、是非不分的状态
f二是即使人们有正确的是非观念,但这种观念转化为行为比较困难,一是因为人们没有形成信念,二是因为道德行为难以得到社会支持。因而产生“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现象总之,道德就是要求人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应该(不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保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以及更好的合作(二)道德的内容道德要求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等等之间关系从内容上看,包括恋爱与婚姻道德、性道德、家庭成员之间应遵守的道德、邻里之间应遵守的道德、朋友之间应遵守的道德、职业道德(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上下级等)、公共道德(公共场所的行为表现,如对待公共财物、对待他人)、生命道德公共道德现在在说道德问题时往往针对公共道德,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直观的道德情境往往也是公共场合的道德状况,这反映了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公共性,即道德规范很大程度上规的是公共场合的“范”也就是说,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在一定情况下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保证别人的利益。公共场合是人们互动频繁、容易发生利益纠葛的地方,因此人们的道德敏感性比较集中在公共道德上也就不奇怪。至于家庭道德方面因为其隐私性,外人往往不好判断孰对孰错从行为要求上看,包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制止别人的不道德行为二、品德的涵义对于品德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定义,列举并说明如下1品德就是某种道德观念被个体认同、接纳和践履而且成为人格的组成部分(改自岑国桢)此定义突出了品德的个体性,即社会道德被个体“认同、接纳和践履”这说明道德转化为品德要经过个体“认同、接纳和践履”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接受社会道德,那就不能形成社会所期望的品德,社会道德也就失去其意义个体认同、坚信其某种道德观念的正确性并按照这种观念去做,从而形成道德信念,而道德信念是人道德行为的基本的长期而稳定的动机,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2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这个定义较明显地突出了品德可被评价的范畴,即在一系列道德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人只有处在道德情境中才能表现出他的品德好坏高下道德情境与道德有关、可以用道德标准评价的情境如一个体格健朗、精神矍铄的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