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与道家旅游观念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有何不同?1)比德向善是儒家旅游观念的核心。主张天人合一,自然人化,把自然物象作为人类道德品格的象征,激发人的情志,称之为比德。认为自然美是象征美好的品德。如将荷花作为高洁的象征等等。中国古代旅游具有强烈的“向善”性质,修身养性“仍然是现代旅游的宗旨之一。道家主张人应该物化,忘掉人性,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认为自然本身就是完美的,人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自然与人生的乐趣。如庄周梦蝶。2)儒家主张旅游求知,以及旅游社会观。认识到旅游具有求知、交流等社会意义。主张入世。古代著述不发达,旅游时求知的重要途径。孔子周游列国,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等表现出旅游是重要的学习渠道。为了求知与实现政治抱负而热衷旅游。旅游具有社会交流的意义,欢迎远方的客人,对当时和以后的旅游起到了良性导向作用。道家主张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旅游观念,纯粹的欣赏自然之美。主张“出世“,这种思想在中国旅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儒家的旅游观念蕴含了孝道,强调计划性,主张近地而游,短途旅游。为了让父母担忧,不应远游,须遵守原来的旅游计划,不可随意更改。道家主张以“逍遥为特征的旅游观念,主张远游,寄情于山水,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无所依赖的自由遨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强调了自然的魅力与人类欣赏自然的方式。这是中国古代山水旅游的重要形式,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历史影响。2谈谈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旅游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作业春秋战国时期,武士旅游包括两大类:一豪侠之士的浪迹江湖,表现为侠文化盛行,二武馆士兵的好游风气,表现为无视的附庸风雅。武士有勇有谋,以荆轲、聂政委代表,对侠义之风奠定基础,在纷争年代发挥作用。后世“以文治武”形成养士、修建庄园的风尚3运用比较分析法,讲述秦汉时期旅游观念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识到并自主的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以儒道两家为代表,儒家以比德向善的旅游观念为核心,主张天人合一,自然人化。道家主张人应该物化,忘掉人性,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自我的意思都比较薄弱。秦汉时期,人们主张主体力量与无限的大自然相沟通,体现了汉代人自我意识的强化。2)春秋战国以士人漫游为主,旅行艰苦,路途遥远,经历较多。秦汉时期帝王巡游次数多,规模宏大。文人游历多在修身养性,增加阅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