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再思考
作者:包美娟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05期
摘要:2000年前后我国高校普遍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其中大部分采取了“小机关、大实体”的运营模式。这一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这一措施的推行主要是为了消解改革所可能引发的阻力,然而如今却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新的阻力,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值得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出路
1999年起,许多高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形成了“小机关、大实体”的甲乙方运行模式。经过15年的发展历程,这一模式为高校的改革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乙方自聘的大学生骨干员工功不可没。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批与集体同时成长起来的骨干员工却陷入了自身发展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后勤集团的朝气与活力。
一、“新人”的发展困境
为了优化员工队伍,南校后勤集团秉承“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15年间,引进了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截止2015年5月先后聘用了80余名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充实到后勤员工队伍。从知识、学历、年龄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了队伍结构。这些骨干约占总人数的13,年龄多在40岁以下,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随着在编“老人”的逐渐退休,这些“新人”骨干目前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集团各部门、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或中坚力量,一定范围承担着保障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任,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学校人事体制的原因,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一直处在“进不来、出不出、留不住”尴尬处境。一是具有学校编制身份的干部进不来或不愿进;二是没有编制身份的后勤干部被学校的体制拒之门外,出不去,要进行岗位交流就要另谋出路,从头再来;三是后勤工作任务重、时间长,承受的舆论、批评和风险压力大,岗位工作得不到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很大的限制,留不住人。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后勤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处在这种“不流动、不分流、不更新”的环境下,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创新的主动性可想而知。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改革初期为了保障老人利益,减少改革阻力,做出的“委曲求全”的政策举措。不可否认这一“特殊”政策在改革初期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政策却成了激发新人和老人之间“矛盾”的导火线。在政策关照下,老人的“铁饭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