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制订探究计划、进行探究活动、记录观察现象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一部分,但是探究的结果、效果如何,学生在探究中是否还存在不科学的做法?这些都需要在交流活动中得到展示和检验。虽然学生在交流前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活动,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初步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还不足以使学生将探究获取的信息、想法积极有效地向他人传递,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分享与交流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乐于交流。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在课堂上,教师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机会和气氛,构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实现心与心的互动。因而在指导学生交流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尊重学生,自愿选择。让学生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交流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够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而科学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学生从活动中提出来的,而不是在老师的追问下“逼”出来的“我想研究……为什么……”或者“我想研究……怎么样……”等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长期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厌倦或依赖性,失去了交流的动力。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科学问题时,也应该把握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了。其次,不要要求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面是不同的,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不同问题的适应也是不同的,因而要心中有数,不强求。最后,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多关注内向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参加、多发言,建立他们的自信。(二)掌握教学技巧,鼓励每位孩子积极发言。人都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自己的迷乱,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当学生的表述有困惑时,应晓之以理;
f当学生思维一时转不过弯时,也不可“强按牛头喝水”,而应顺势引导,用揣摩的口气、商榷的口吻,引出学生想要交流的话题,又不着痕迹地化解学生的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