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伊利能快速反应,关键是在有一套“应急预案”从雪灾到地震,伊利的两次快速反应行动让人震惊。一家员工过万、集团资产规模超200亿的“企业巨头”,居然在地震发生的短短两小时内,就能通过媒体发布捐款100万的新闻,并迅速调集物资运往灾区。在这两小时里,也许不少企业还没得到消息,或者得知消息后还在为灾民惋惜,即或是想到捐款赈灾,也在为到底捐100万还是200万拿不定主意,又或者,这一份捐款申请文件正在起草并层层审批之中。伊利抛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应急预案”,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新词汇。在过去的几年里,畅谈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稍有些身份地位的大企业老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谈资。在那股风潮下,不少企业如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石油等还公开发布了《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都蒙灰在了公司档案室里。因为在灾难发生的24小时内,那些平日里作秀鼓吹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大慈善家”们仍迟迟未动。如果在真正需要以实际行动履行责任的时候,却迟迟未出手,那这些喜欢在各大“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侃侃而谈的企业家们,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真实动因,无非是在作秀。他们作秀的心态被一些媒体和协会充分利用,于是便多出了很多诸如“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等花哨的活动,一个为名,一个为利,“企业社会责任”仅仅是用来“合谋”的幌子。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炒作的由头,给企业争取一次在媒体与公众面前出风头的机会,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以下简称为CSR)最大的误解。在国外,真正将CSR付诸于实践的企业,是有专门的CSR部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机会的发现、执行与评估,以及季度性跟踪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对品牌资产的提升效果,均由专业的人员负责执行。这是一套完整的从发现机会,到根据机会快速反应的作业机制,对品牌的生意负责,不仅仅是炒作。建立起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才会让传播更主动伊利之所以反应如此迅速,就是因为建立起了这种机制,有专人跟踪管理。只要危机一发生,就能迅速联系到外部相关专家、行业协会、政府人员与媒体,还有内部的经销商、管理层与员工,让他们在事先设定好的时机与场合发挥作用。建立与企业相关的直接利益者与间接利益者数据库,建立与利益者畅通沟通的平台,建立年度的CSR预算与传播计划,建立根据机会快速反应的行动机制、建立年度CSR工作对品牌生意的提升评估体系,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很显然,这项浩大的工作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