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机关在处理民事纠纷的过程中应当顾及当事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相互协调和平衡,因此,《规定》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上述规定为人民法院审查当事人诉讼中无争议事实的合法性、真实性提供了具体操作的法律依据,但由于该规定较原则和宽泛,在涉及民间借贷案件时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意见。有观点认为,《规定》第八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由于民间借贷案件并未涉及身份关系,只要有双方当事人认可的借据,当事人无需进行其他举证,法院也无需调查取证。此外,虽然根据《规定》第十三条,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但法院在进行个案审理时,在未有确切证据证明案件涉及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人合法权益之前,要求当事人提供其他证据,法律依据并不充分;而在案件审理之时就有证据证明案件涉及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人合法权益的,这种情况也比较少见。因此,要求当事人提供更多证据以证明借贷事实本身的真实性,在具体案件审理中难度较大。利害关系人认为其权益遭到损害的,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
f二条之规定,在执行程序中向执行法院书面提出异议,对执行法院裁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也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之规定,申请对该案再审或者另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结后如遇有确实影响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亦可依职权进行再审。笔者认为,对此类案件,法院既可以也能够要求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以进一步核实借贷事实本身的真伪。其理由如下:1、在社会公众对司法裁判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要求和期待下,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接近或吻合,是人民法院不懈追求的目标。《规定》第八条的规定仅是对当事人自身的举证要求,与人民法院根据情况要求其提供有关证据并无冲突;而从“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做出裁判”的规定来看,认定案件事实本身应当具有充分的证据。2、民间借贷具有当事人较少、法律关系简单、证据单一、法律关系中一般不涉及第三人等特点,其主要证据就是借据。一般情况下,有借据且对方无异议时可以认定借贷关系的证据充分并可直接作出裁判或进行调解,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