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后方的工业建设,新建的工业基地以川、滇、粤和湘西地区为中心,国家资本工业也基本上迁移于此;扩展特务组织,成立了中统和军统,加强社会控制和适应抗战需要。
3、1948年的“行宪”国大:蒋介石为使其统治合法化,同时为了得到美国军援,决定1948年为“行宪年”。所谓“行宪”,就是开始实行所谓民
f主宪政,并按照宪法规定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1947年11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以孙科为主任的国民大会筹备委员会,在国民党内成立了“选举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大会代表的选举和筹备事宜。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大在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679人。蒋介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4月19日,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其后,国民党内部各派经过激烈的争夺,大会经过4次投票,于4月29日选出李宗仁为副总统。5月1日,大会闭幕。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其后,组成了行宪后的政府,由翁文灏、孙科、王宠惠、张伯苓、于右任分任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院长。国大代表的选举变成了国民党上层、民社党、青年党三党和少数无党派人士的事情,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更加激化和国民党的腐败已到达无可救药的地步。
六、抗战时期的外交:
1、与美国的关系:抗日战争前期:从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到1938年10月后,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基本上是以绥靖日本为主的所谓“中立”政策。1931年,日本出兵侵占我国东北。美国伙同英、法,共同执行纵容、姑息日本侵略的政策。在此后的数年间,美国基本上采取了一种“不付诸任何行动,而且毫无刺激性的远东政策”。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国这些对战争双方不加侵略和被侵略的区分,虚伪地主张所谓和平解决争端的声明,实际上是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偏袒和姑息,也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义性质的歪曲。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虽发表了“防疫隔离”演说,却不改变中立观望政策,布鲁塞尔会议美国居然拒绝讨论制裁日本侵略问题,致使解决中日冲突问题的会议不了了之。但是随着公开挑战美国的“门户开放”,建立大东亚共荣,美国开始支持中国抗战。1938年12月美国向国民党政府提供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1939年7月,几乎与英日签订《有田克莱琪协定》同时,美国宣布废除《美日通商航运条约》,取得了对日贸易的主动权。美国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起了对日警告的作用,也多少鼓舞了国民党政府抗日的士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