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湄江四小李代丽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学习渗透简单的集合思想,并能应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两节课的执教,我的教学理念有了转变,教学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1、教学目标的定位。第一次执教时,我把目标定位于应用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第二次执教时,除了要解决第一次的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扩大集合图的功能,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实践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点、难点的理解。第一次执教时,我把难点放在了学习集合图上,认为学生会看集合图就会解决问题,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其实我想无论学生学习哪一种数学思维方法,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第二次执教时我把难点放在了应用集合图解决问题上。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
在本节课里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的明确,层层深入。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认识集合;第三个环节是知识运用;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第五个环节是目标检测。
第一个问题出现在第二个环节。第一次的执教中,在统计结束后,我提问“哪位同学能圈出喜欢音乐的人数?”第一位上台的同学圈了“只喜欢音乐的人数”,第二位同学圈对了,但是很多同学同意第一位同学的圈法,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讨论了很长时间,我不得不叫停,又重新说了一遍提出的问题,学生才恍然大悟,同意了第二位同学的圈法。第二次执教时,我注重了提问的方式,语气在“喜欢”一词上加重,引导学生观察喜欢音乐的人数中包含了几部分,学生一次就圈对了为后面的环节节省了时间。
第二个问题出现在第三个环节的知识应用中。第一次执教中,学生看集合图提数学问题,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喜欢音乐的和喜欢美术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正好符合了我的设计思路,在学生解答过程中,第一位同学的思路是对的,但算式太繁琐。我应该在几位同学的算式写出后,组织学生对上面几位同学的算式进行评价,找出最优的算式,把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中没必要的算式
f排除,也就是说我没有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充分的利用。第二次执教时虽然没有出现以上问题,但是在学生看集合图提数学问题时,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问题,而是比多比少的问题,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