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特点介绍: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显见的卓越女性作家,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和姑姑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童年的不幸以及父母双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张爱玲自幼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1939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却因为战争改于香港大学就读。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的才情得以自由发挥,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却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给了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无限的刺激和启发。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故乡上海,以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张爱玲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她还也致力于英文写作、剧本创作,她也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之一。晚年的张爱玲还致力于《红楼梦》的考证以及《海上花列传》的译注。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时年75岁。她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由《十八春》改写)、《怨女》(由《金锁记》改写)、《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她以独特而清晰的思维和犀利而细腻笔触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着后世的人们。纵观张的小说,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所具备的“对照思想”、“唯美主义”以及“女性本位主义”三大特色。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张爱玲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一、张爱玲的“对照思想”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不管是她的人生还是她的作品都清楚地反映出她的这一认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