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2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企业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和公关等手续以及相关的费用,从而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大大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出口效益日渐下降。另一方面,企业确实存在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品牌和信誉造成巨大损害。3从消费者角度看,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份额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发展中国家部分产品信心下降,势必让消费者对一些产品心存芥蒂。3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破除壁垒1从国家角度:对外,发展中国家应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团结与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以争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则,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积极斗争反抗绿色
f壁垒。对内,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环保生产,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抓住绿色环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从企业角度,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因此,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控制企业环境成本,包括产前控制、产中控制和产后控制三种形式。在生产前阶段,企业应采取“生态设计”,考虑到产品可能对环境的影响;在生产中阶段,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取消使用有毒材料,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在生产后阶段,环境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是包装方式和回收体系的构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