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32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第三课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2、知道节约资源国策、保护环境国策;3、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4、增强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资料,利用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感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图片与诗句的对比,展示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引入新课题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习
自学第三小节,提出问题,找找答案,勾画重点。
四、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教材内容探讨(多媒体课件)(一)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归纳出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资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损失现象严重。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二)针对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f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生态文明的内涵、意义内涵:1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2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和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角度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老师归纳总结国家:1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3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4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关系5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社会:1加强社会监督2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3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企业:加强技术革新,节能减排降耗个人: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2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及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3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