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照哥哥的遗愿,扶兄柩归葬,为他作了长篇《墓志铭》,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苏轼的一生,并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道出二人亦兄、亦弟、亦师、亦友的情谊。
这种兄弟间血浓于水的情谊穿越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一直传递到现在,带来一抹暧暧的人性的光辉。
300以内)
2.苏轼的家庭生活(父母教育,兄弟之情,夫妻之间,生活情趣等,
父母教育:相传苏轼和弟弟苏辙小时候不思学习,贪图玩乐。父亲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收效甚微。但苏洵并未采用“棍棒”式教育,不对孩子进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
f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后来,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成为中国文坛上不多见的奇特景观。
兄弟之情: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后,苏辙在给宋神宗的《上皇帝书》中写到:“不胜手足之情,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愿用自己的官职换对哥哥罪责的减轻,表达出兄弟二人相依为命的真情,这是视官为命的人所永难理解和做到的。而苏轼在狱中写的绝命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更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兄弟之情。苏轼在临死之前留下遗嘱给苏辙:“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更体现出两人是生死之交,顾命之托。苏辙按照哥哥的遗愿,扶兄柩归葬,为他作了长篇《墓志铭》,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苏轼的一生,并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道出二人亦兄、亦弟、亦师、亦友的情谊。
夫妻之间:王弗16岁嫁给苏轼,是苏轼第一轮妻子,27岁卒,与苏轼轼琴瑟相和仅11年。但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抑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那篇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
3.苏轼去世后后代对他的评价(时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