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较为到位;但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却各有看法,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于文章写作背景和鲁迅其人缺乏整体认识,
f进而导致文本理解出现分歧。
(三)基于以上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拿来主义》的写作意图。二、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熟悉文章写作背景、大致了解鲁迅其
人,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文本,以辩论的方式探讨《拿来主义》的写作意图。
语言、思维和价值目标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广义而言,语言能力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设及到信息的接收、归纳、处理和呈现四个部分;而语言和思维的密切联系在于,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还在深层次上参与塑造了人的思维;而由语言的运用上升到思维的塑造,本身就是价值的实现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关于《拿来主义》写作意图的观点来寻找材料,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尝试着说服他人。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归纳和整理自己的思路;要尝试着说服别人,则需要考虑到逻辑的严密性,重视论证的技巧。可以看出,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是兼顾到学生在语言、思维和价值三维目标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多年以前,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同桌曾经对我说,他要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当时的我很不理解,就问他,什么是“拿来主义”,向谁“拿来”?他当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所以我一直比较困惑。后来在慢慢接触鲁迅先生作品的过程中,才逐渐了解到了“拿来主义”这个概念,渐渐明白了所谓的“拿来主义”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我一直很想再和他谈谈,不过很可惜,他没能考上高中,后来我们就逐渐失去了联系。今天,我站在这儿,想扮演我初中同学当初扮演的角色,表示也想做一名“拿来主义者”,不知道在座的同学在面对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和当年的我一样困惑呢还是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答案?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解答一下我当年的困惑:什么是“拿来主义”,又向谁“拿来”?
(二)、教、学活动(先进性单纯的文本细读,即进行“内部研究”,然后再补充时代背景和鲁迅其人的相关资料,即“外部研究”。整体思路是由文本到作者和时代背景、由微观解读上升到宏大叙事):1文本分析:疏离文章脉络,主要明确作者是如何提出“拿来主义”的,引导学生留意鲁迅在文章不同部分论述“拿来主义”时所涉及到的具体对象(比如,前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