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任务书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f一、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土力学》、《钢筋混凝土》和《基础工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基础工程的设计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2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基础工程设计内容和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悉基础工程的设计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3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施工图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规范要求。
二、课程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高度60米。底层柱子截面600×800mm(砼强度等级C60),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为3级。±000相当于罗零高程750m,室内外高差为300mm。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为300m,柱底荷载见附图。
2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场地上部为人工回填的①杂填土(Qml)、冲洪积的粉质粘土(Q4alpl),淤积的淤泥和淤泥质土(Q4alm),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γπ53)、花岗斑岩及其风化层,除拟建场地外围存在地下管线外,勘察中未见、活动性断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有对本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如河滨、洞穴、孤石等。根据野外钻探取芯肉眼鉴别,结合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及力学强度不同可分为8层,现将各岩土层的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①杂填土:人工堆填(Qml),灰黑、土黄~灰褐等杂色,稍湿~饱和,松散~稍密状,上部主要由人工回填土,主要由粘性土,生活、建筑垃圾及碎石、碎砖构成,局部为原建筑地基,为条基或条石,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均匀性较差,上部杂填土为前期拆迁堆填,下部堆填的粘土、瓦、砾等堆积年代大于10年。该层全场均有分布,该层分布厚度约260~380m,平均厚度301m。②淤泥:冲、淤积成因Q4calm,灰黑色,很湿~饱和,流塑状,稍具臭味,含有少量机质及腐植质,粘性较强,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夹少量呈透镜状及薄片状的粉细砂,含量约10左右。该层局部相变为淤泥质土。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层厚1200~1760m,平均厚度为1330m。③粉质粘土:冲洪积成因Q4calpl,灰黄色、灰色,饱和,可塑,局部呈硬塑。含有铁锰质氧化物,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