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小四和蝶衣的终身信条。在把小四捡回来的晚上,有一个小豆子的特写镜头,耳边是嘈杂的话语,师父教授的道理以及那声冗长的磨刀调,这些一直在小四脑海中残存,挥之不去的梦魇。第一阶段结束。
f关于天命论,细关本片,可以算是本片的一条暗线,其实整部剧中的所有人物,都可以看做是在与“命运”周旋。本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极为特殊,属于新旧朝代交替的时节,国民政府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却没有彻底扫除封建残存势力,这里面的大太监张公公以及后面的袁四爷都属于前朝遗老,与关爷一样,张公公也对于过去的辉煌抱有执着的态度,这从他问小豆子今年是何年就可以看出,小豆子说是民国二十一年,而张公公却一口反驳,严词厉句的告知今年是宣统二十四年。而在张公公府上发生的事情,导演用隐晦的手法表现出,小豆子最后一条防线被攻破,最终导致了他身份错位的完成,如果说对大师兄的依赖之情是内因,那么张公公的非礼就是外因。在离开张府的清晨,小豆子发现了被人遗弃的小四,这时候关爷又说了一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小四的命是被人抛弃,还是注定被小豆子捡去,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当时小豆子的举动告诉我们,他所认为这个弃婴的命,并不是被遗弃在这儿。但是后来的发展却再一次印证了,违背天命的悲哀结果,。张公公的反驳和小豆子的举动都可以看做对命运的反抗,亦或者说是对从前天命的顺从,正如孔子所主张的一样,顺应天命,却不应该消极的顺应它,这自然是矛盾的,也正是这样的矛盾心理才让这些人物具有强力的戏剧性。
在第一阶段的末尾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张府,师兄弟俩第一次看到了那把霸王剑,这把剑是贯穿本片的一个信物似的的存在,这把剑的由始至终也代表了蝶衣那份从一而终的执着。
二、成年时期起起伏伏中纯粹的执着第二阶段一开始就交代了因为唱《霸王别姬》而一举成名的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状态,两人已经成角儿了。而时下正处于国家危在旦夕时期,七七事变爆发在即。楼梯上的一场戏将成长之后的几个人性格表露无疑,也简单明了的说明了当时学生群体的可利用性,一个简单的口号就能将群情激奋的学生思维扭转。分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便可知这里存在一种盲信的表现,学生只存激情却盲目。这里的段小楼依旧是敢打敢骂,性格刚烈,而蝶衣却说:“领头喊得那个唱武生倒是不错”,从这里已经能看出,蝶衣心中纯净无暇,只有戏。这里又提到了那把剑,而张公公的府上现在却成了棺材铺,暗喻着封建旧势力已经几近灭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