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程实施就是一项课程改革的方案在学校、教师、学生那里实际运用的情况,或者说是课程在学校里、教室里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真正表现出的变化。这也就是富兰所指出的,“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课程实施是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已有的大量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课程的改革在跨过一个个的层次以后,“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可能出现一个“落差”。不管研究者用什么概念来概括这
f种现象(如课程衰减、课程调适、课程重组、师定课程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课程方案的实施并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者的预期目标。因此,课程实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题2: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课程的研究并不关注课程实施的问题。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公认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原理”提出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构架,这就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原理”确立的课程开发范式并没有提到课程实施。真正导致课程实施问题凸显出来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肇始于美国、波及全球的“学科结构”课程改革运动,它的无果而终使人们看到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无论多么理想和诱人的课程改革方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实施的层面才能实现其初衷。(-)课程计划是否全面、切实地推行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的手段。即使是一个最完善的课程方案,如果没有切实地执行,或者在实际推行中完全走了样,那么,这样的“改革”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一点,历史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由于课程改革存在着复杂的影响因素和交错的利益关系,在经过了一层层的落实和一系列的历程以后,随着每一个环节上发生的损益和改变,实际存在着一种“替换”和“走样”的机制。国外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十分注意行政因素、地方条件和策略,以及相关的组织变量,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我国的国情与国外“分权”的课程体制是不同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一项课程计划是否全面地、切实地推行,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早在1996年,施良方教授就提出:“如果以为课程实施在我国不成什么问题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引用当时国家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