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接壤,故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春秋时代应注意“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他们在位时曾是最强盛的诸侯国,主持诸侯盟会。战国时期的历史应注意“七雄”的地域空间。战国时代除前述这些大国之外,还有十几个较重要的小国,这些小国的都城,当秦统一以后就是郡县的治所。除这些小国之外,还有一些少数部族,杂居在中原诸侯国的外围,惟中山国是唯一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少数部族为主的国家,而春秋时期这些少数族中许多曾杂居在中原的丘陵半山区。所以,春秋时,中原诸侯国多有与狄、山戎战争的记载。实际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争。战国时,各国都努力向外开拓疆域,修筑长城。后世常常爱用的“天下”观念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是对战国时各国疆域的总称。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禹贡》《职方》、、《尔雅释地》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九州”,亦以春秋战国之际为兰图。“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整个天下的九大地理单元。先秦诸侯国一般都建有一个城池作为国家的象征,城丢了,国也就不存在了,所谓“城破国亡”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都城的名字与封国往往同名(尤其是小国),这些都城到了以后的统一王朝实行郡县制时则往往成了郡、县治所所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先秦创下的格局。秦、汉、晋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一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整套具有较完备规模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从秦代开始的,但虽说郡县行政区划制始于秦,而郡、县的产生和名称早在秦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一)、郡县制的产生“县”县的名称在《周礼地官》和《礼记王制》都是指王畿附近的地方,本意为“悬”,即“县”所代表的这块地区直接由周天子(王)掌握,以作赏赐。例:公元前635年周天子把王畿附近的原(河南济源县附近)、阳樊(孟县西北)、温(温县)之田赐于勤王有功的晋文公。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也仿效周天子的办法,不再分封,而是将新兼并的领土、被灭亡的小国或大邑转化为县,由诸侯王直接掌管。从现存《春秋左传》、《国语》等文献分析,最早设县的是南楚和西秦。各诸侯国内设县的分布有
f两种情况:(1)一种是设在各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2)另一种则是因吞灭小国国都而设县,由于该地区原本是诸侯国都经济已经发达,亦因为这里实际上成了战胜国的新边防要地,直辖便于调兵。如:楚国,楚灵王灭陈(河南淮阳县)、灭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