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社论既然是代表媒体观点和立场的评论,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目前国内一些报纸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的社论作者队伍?思路:这通常是由于我们的许多报社还没有建立起人员与知识结构相对完备的社论作者队伍,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一些新锐的都市类报纸增加了社论的数量、开拓了社论的主题范围,需要很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来做出专业性的判断,这是报社内部的评论员难以做到的。当然,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的社论作者队伍,他们在作品中的观点,应该符合报社的观点。10、简单的结构对于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复杂的结构?思路:简单的结构易于理解。当事物的关系和认识的层次相对复杂时,不免出现复杂的结构。11、述评是否可以看作一篇深度报道?思路:从报刊的一般规范来说,述评与深度报道是有区别的: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过程虽然融入了作者深度的认识,但文章中不应该有明确的主观判断;而述评则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判断。12、如果说,新闻评论论点的前置类似于消息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是追求传播效率的表现形式的话,那么,如何看待那些把论点放在靠近结尾处的评论呢?思路:这一般是作者在论点的表达效率与实际的说服效果之间权衡的结果。作者考虑到有一些论点很难一开始就为读者接受,更愿意采用逐层分析推理,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的方法。但这样的论证方式也有风险:要看读者在没有看到论点之前,是否愿意一直读完全文。13、述评是否可以用单篇报道配评论的方式来代替?思路:通常情况下是不可以的,特别是面对复杂、宏观的对象的时候。此外,一些报刊逐渐接受的报道与评论分开的版面
2
f操作规范,也取消了这种单篇报道配评论方式的可能性。14、由记者写作的述评与评论员写作的述评会有什么不同吗?思路:这两者同样表达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但由记者写作的述评,一般是报道任务的“副产品”当他认为纯粹的客观报道不能表达他的认识时,就会采用述评的形式。而评论员写作的述评,则更多地具有思考和认识的主动性。他通常是带着更为明确的思考和认识的动机评论的动机介入对新闻事实的调查了解,其认识视野也应该更为开阔。15、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可能有怎样的关系?思路:从开头来说,如果叙事的内容较长,节奏就会较缓;如果开头叙事简练,或者把论点一下子在开头推出,节奏就会紧张起来。从总体上说,叙事与议论最好在读者的阅读进程中相互搭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