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班级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像是工厂制造品,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五、损害教师的威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依靠自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情感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热爱和信任。体罚只会建立一种虚假的威信,学生只会表面怕你,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会觉得老师的做法简单粗暴,不能真正做到口服心服。对师生间的感情也会产生隔阂。同时由于过度体罚,使得教师在社会上的光辉形象也大打折扣,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太阳底下再没有比老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而部分老师的做法,让人们觉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经变成了残暴的“屠夫”。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体罚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分情况去看待。体罚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形式,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学生失去保障。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在英国、美国、韩国、日本包括新加坡,体罚是作为合法的一种手段存在的允许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体罚学生。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对体罚的对象、缘由、器械、部位都做了详细规定,并对实施体罚的程度、时机、方式做了严格限制。美国法律规定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实施体罚判例法的原则是“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在新加坡,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用藤条在专门教室里对违规学生进行体罚。这些国家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我们借鉴,应该依据我们自己的民族特点确定体罚在教育中的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孔子虽未曾表示赞成体罚,但是在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下,教师一职成为超然的道德规范维护者,
f为了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老师是可以打学生的。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曾经提到过寿镜吾老先生有一把戒尺,也有罚跪的规矩。因此不应对“体罚”进行完全否定和摒弃,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体罚的存在。
体罚,如果手段合理,方法适宜,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孩子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也很差,上课时容易开小差,课后也容易忘记做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苦口婆心的用所谓的爱的教育来教导他们,肯定收效甚微。对一些特别顽皮的学生,一味的忍让,包容甚至迁就的态度会让他们更加有得寸进尺,更不把学习和老师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