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不顾楚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其进行责备和谩骂,“怨灵修之浩荡”、“惜壅君之不昭”。所以,美政意识激发了诗人在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坚贞不屈,用辛辣的诗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那些结党营私、祸国殃民、颠倒黑白的邪曲害公者流。对为臣的要求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也就是人臣要具有“贤”德和“能”才。只要是有贤才能够辅佐君王实施美政的人,即使是身份卑微,也不拘一格地选拔出来。“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离骚》),像操筑的罪犯傅说,鼓刀的屠夫吕望,吟唱《饭牛歌》的商贩宁戚,只要具有能够辅佐君王的贤能,屈原认为都应该被委以重任。既然屈原认为从政最重要的是要有贤能,所以他首先就是向前贤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刻苦修养,以身作则,把远古时期的明君贤相作为自己效法学习的榜样。《橘颂》中诗人“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可以说是诗人对自己从政道路和道德修养最清晰的表达。诗人把古圣先贤相互匹合共同实现美政的历史,如数家珍地在诗篇中娓娓道来,当屈原诉说他们的故事时,内心里是对自己不断修养和美政行为的深信不疑,可以说已经内化到诗人的精神世界中。当怀王被谗谄小人所迷惑,疏远屈原,屈原经历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之后,依然没有丢弃曾经深信不疑的正确的美政思想,《离骚》中诗人对楚王的背信弃义有这样的呼喊“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怨恨楚王不体察臣子的尽忠之道,屈原的一片忠心,耿介不移,反遭排斥、打击乃至流放,但始终不渝坚持自己的美政思想,报效祖国的热情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迫切地希望楚君能够趁迷路未远,早日省悟,把屈原召回来重行美政。美政意识是屈原作为楚国宗室的一员自觉建构的政治追求理想,屈原并不是天生要去做一个诗人,他最初的人生梦想,也许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楚国国富民强,最终由楚国统一整个中国。美政意识,是屈原对自己整个政治生涯的精心设计。只可惜,当时楚国黑暗的政治现实没有能够给屈原实现这一理想的条件,屈原只能在诗篇中表达自己的执著和悲愤。把他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幻化为瑰丽的诗篇。
f内在的思想意识,是外在行为的先导。美名意识和美政意识贯穿着屈原的一生,成为屈原人生价值意识追求的内在心理基础。屈原以自己丰富的政治生活经历和民间生活体验、对天地人生问题的思索、对楚国宗族的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