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二)诊断依据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4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Circulatio
201713517e927e999,《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持续发热5天。2以下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1)双侧球结膜充血,无渗出。(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3)多形性皮疹。(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亚急性2~3周内手指和足趾甲周脱皮)。(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常为单侧。3排除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如:EB病毒感染、链球菌感染、败血症、出疹性传染病以及其他类似表现的结缔组织疾病。
f发热大于等于5天上述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即可诊断为川崎病。发热大于等于5天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诊断为川崎病。若发热并有4项或4项以上主要临床指标,发病第4天即可诊断。
4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无菌性脓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4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2004第114卷,17081733页)、《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治疗目标是减轻冠状动脉和心肌内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1发病9天内给予大剂量IVIG(2gkg)单次静滴(10~12小时)输注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可再次给予。2阿司匹林(每天30~50mgkg),热退后48~72小时减量至单剂3~5mg(kgd)持续用至发病后6~8周,直至无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为止。
f3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仅限于应用2次或更多IVIG,仍持续发热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03川崎病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ASO、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