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行千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f(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临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4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四)归纳课文。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通“饲”,喂)(见,通“现”)(代词,它。马)(句中语气词)(其实)(马鞭子)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在主谓之间)
f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课下交流)资料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