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在淋溶作用下在不同的剖面位置淀积或悬浮形成土壤的不同发生层。3、土壤形成的实质是什么?
答:土壤形成的实质就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部分。地质大循环使养分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的累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随着生物种类的进化,通过生物选择性吸收,在土壤中累积起来的养分愈来愈多。生物对土壤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和加深。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这个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基础之上的。4、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转化过程?
答⑴水解过程: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⑵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产生氨的作用。⑶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氨化作用产生的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⑷反硝化过程:消态氮在土壤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还原成气态氮。
5、生物因素对自然土壤的形成的有何作用?答:⑴植物的作用: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大
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性的吸收富集,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举例不同植物的对有机质的累积作用。⑵动物的作用:参与养分的转化,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⑶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为植物吸收利用;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促进土壤物质的淋溶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6、土壤吸湿水测定的主要步骤方法?
答:⑴称取烘干好的铝盒重量(W1)。⑵称取<2mm风干土样5g左右(W2)。⑶把铝盒盖放在底部置于烘箱内,在105度下烘数小时。⑷取出铝合冷却10分钟。⑸称烘干后的土样重(W3)。根据W1、W2、W3由以下公式计算。
W2-W3土壤吸湿水含量(gkg)=×1000
W3-W17、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要点)
答:⑴通过耕作和施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耕地抚育和试用有机肥料,改
《土壤学》试卷(A)第1页(共4页)
善土壤结构,提高田间持水量,改善透水性、通气性、增加贮水量。中耕抚育清除杂草。⑵灌溉和排水措施:灌溉补充土壤的有效水,夏季降低土壤温度,冬季提高土壤温度。排水可降低地下水位,排除多余水,增加土壤通透性。⑶混交、间种措施:混交林气候变化平缓,变幅不大,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林下间种植物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⑷其它措施:利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