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
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实验室)与(现场)。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之间的关系。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范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10.根据希金斯(Higgi
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11.琼斯与戴维斯(Jo
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
为)相对应。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
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
的环境)。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
过程。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