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技术效率理论
1技术效率的发展Farmll1957关于技术效率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使技术进步的概念脱离了平均生产函数,而与边界生产函数联系起来。这时达到最佳生产状态的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点分布在生产边界上,其他只能分布在生产函数的内部,所以这种方法体现了最优与非最优的对比,从而较索洛的方法更加贴近现实。接下来的一个进展就是确定性边界函数的分析方法,包括确定性参数边界生产函数和确定性统计边界生产函数,这种分析框架认为生产行为偏离生产边界的唯一原因是技术效率损失。毛世平1998综述了这三种方法的局限性,认为:确定性边界生产函数只能回答效率能否提高的问题,但不能指出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何种途径以及如何提高的问题;采用机率边界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时,其概率是主观确定的,是对未来技术进步程度效果的预测,因而具有一定的假定性。而利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估计确定性统计边界生产函数时,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取决于对残差分布的假设,不同的分布会导致不同的平均技术效率,即有不同的技术效率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随机边界生产函数1。1977年,美国DJAig
er等人和比利时WMeeuser
等人分别提出的随机边界生产函数以及后来估计方法的发展,成为技术效率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大大促进了技术效率的应用研究。这一分析框架的贡献在于将索洛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和确定边界生产函数结合起来,认为技术进步既是随机因素也是技术效率损失的作用结果。这种分析框架可以一般的表述如下:假设有N个被观察的经济主体,都以K种投入生产产出Y,那么,就有生产函数:YXBμVXBω。其中,Y是N×1维向量;X是N×K维投入向量;B是K×1维待估计的参数向量;V和μ分别代表效率误差和随机因素,均为N×1维。这一分析框架起初用于估计截面数据,后来拓展到pa
el数据。在使用pa
el数据估计生产边界时,如果加入时间趋势变量,就可以考察生产边界的变化。出于简捷起见,这里不再赘述分析各种方法及其改进过程,只简要介绍Battese和Goelli1995论文的方法:用TE代表技术效率,则有:TEEYV,XE(YV0,X),E表示数学期望。这里利用TEα∑βW十e,就可以分析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其中α和β是待估计的参数,e为随机扰动项,W为各种可能影响技术效率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Battese和coelli的论文是技术效率研究的重要进展,其贡献之一是在方法论上提出了技术效率本身由其他因素系统的决定的假定,之二是对同时估计边界生产函数本身和技术效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