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和建英印台区中医医院)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他一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勤于著书,一生著书80余种,其中以《千金方》影响具大,写成了《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医德专著,全面继承和总结了唐以前医德传统,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祖国医学医德思想。号称“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被誉为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本文就他的医德思想及现实意义,作如下探讨:一、孙思邈医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1、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又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说明医者首先要把人的的生命看的高于一切,必须具有高度的仁爱之心,极端重视人的生命健康,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最高职责。2、医者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的崇高思想境界孙思邈以“志存救济”为一生追求目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种崇高思想正是孙思邈成为大
f医的根本动力。他说:“凡大医治病……勿避隙、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指出一切必须为救治病人着想,不论有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不得有丝毫疑虑,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至生命,这样才是普救天下众生之大医,否则则是戕害生灵之巨贼。孙氏又说:“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要求医者在治病过程中,不得以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容貌美丑、亲朋怨友、聪明愚笨、民族国籍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要求医者对于任何急于求治者,应该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3、医者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仪态庄重大方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对待患者,“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所共耻,至人所不为”。对待同道,则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这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