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
命题教师:赵敏丽、王咏梅、贺建设第Ⅰ卷选择题,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古代“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25《中国社会史》在评价清前期经济时说:“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以下最能说明上述论断的现象是A.当时中国是东亚、东南亚贸易的中心地区B.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贸易长期出现逆差状况C.当时中国生丝、茶叶、瓷器畅销世界各地D.当时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26.《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迅猛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27.孙中山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
入。
f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A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求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B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28《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改变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化29.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A.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B.人民的思想在当时都有所
30.西塞罗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