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把弘扬孝道文化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思想上重视孝道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道文化,在工作中深化孝道文化,积极推进孝道文化建设,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知孝什么是“孝”?“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伸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辞海》的注释是:1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2指丧居,如守孝等;3、指保育。这是孝最直接的意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与《二十四孝》是孝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一直以来,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随着儒学的发展,对孝的理解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儒家学说围绕孝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以及孝道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作了系统而纷繁的论述。这些论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官方文化所吸纳、肯定,并作为主流的文化意识予以推广,历史上也确实因为孝道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的确定使得社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之乱,根源就是孝道文化的缺失。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总结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认为“孝实为政之本”,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以“孝”为核心治天下,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分裂。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在于《论语》中出现“孝”字17次,其中前10章中就出现了15次。后来“程朱理学”的发展,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历来就被视为“孝文化”。曾国藩曾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也曾说:“中国纯粹是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自己看作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也是国家的儿女”。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可见,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孝是衡量个人道德素养的基本标准。孔子曰:孝者,德之本也。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基本底线之一。一个有良好素养
f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会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