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信托制度仍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在同业合作方面,“上海信托业同人叙餐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具影响的是“上海特别市信托业同业公会”这一正式信托同业组织的成立,初始会员有29家信托机构。此外还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培训信托从业人员的机构新亚信托人员训练所,研究信托学术,造就信托人才。信托同业合作的加强,提高了行业的独立性和社会地位。
总体上看,抗战时期中国的信托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但经营中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大大增加,信托本业所占比重仍然过少,行业的整体资本与资产总额严重缩水,机构存活率下降,这种繁荣实际上是畸形的。
四、1945年9月至1949年:统制经济体制下信托业的衰退
抗战胜利后至上海解放前夕,随着国营信托机构相继回迁,上海再次成为信托业的中心。这一阶段,基本上已没有外资信托机构在上海开展营业,行业的基本格局由华商信托机构与国营信托机构两大阵营组成。
f(一)信托机构概况
1.华商信托机构经营艰难,数量萎缩。
1945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令,专门清理和恢复收复区的金融机构。清理之后,华商信托机构数量骤减。同时,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一阶段华商信托机构的资产总额较战前大幅缩水。
在经营方面,这一阶段的华商信托机构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是信托主业和附属业务举步维艰。战后上海物价上涨更为严重,信托机构难以吸收存期较长的信托存款,附属业务的手续费收入也被抵销,就连盛极一时的代理买卖证券和代理房地产业务,也因为法规禁止和市场低迷而难以开展。
其次是银行业务不易经营。物价上涨和国民政府对存放款利率的严格管制,导致正常银行业务难以维持,大量资金转入地下钱庄。最后是投机业务盛行。持续的通货膨胀之下,信托机构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投机之中。先后有6家华商信托公司及其改组后的银行因投机行为受到处罚,其中通易信托更是被吊销了执照。
2.官营信托机构发展迅速。
与华商信托机构的惨淡经营相比,这一阶段的官营(主要是国营)信托机构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上海信托业的主导力量。国有银行信托部在这一阶段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最为突出。它们利用政府的支持,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创新,但更主要的还是大量参与倒卖等投机活动。中央信托局经历了战时的快速发展后,逐渐脱离中央银行,演变成政府执行国策的重要机构,规模迅速扩大,政府指定业务的重心更加突出。
(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